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生工作 >> 正文

张平:春风化雨,百年树人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2-12-12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张平,女,中国共产党党员,教授,原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,硕士生导师。197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,1990年获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。教育部社科司通讯评审专家,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,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翻译委员会委员。曾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国文学分会副会长。2011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,2001年和2011年获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,2012年获法国教育棕榈骑士勋章。从事教学与研究43年,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现当代文学和外语教学法。


因缘际遇,相守一生


1977年,中国恢复高考。76届学生在经历了长期的知识饥渴之后,赶上了一个学习的好时机,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幸运儿。而在这些幸运儿之中,就有张平教授的身影。那日天气晴朗,张平收到了西外的录取通知书,虽然只是半张泛黄的纸,远没有现在精致,但那张通知书她却梦寐以久。尽管此时的张平对法语专业还十分陌生,但她仍怀着期待的心情,与父亲一起推着一辆驮着绿色大木箱的自行车,从西郊一直走到了南郊的西安外国语学院,从此便开启了她与西外、与法语四十多年的相知相守。


“择一业,终其生。”从张平教授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,她便一直将“责任”“担当”“感恩”“热情”这四个词语牢记在心,努力践行。几十年来,张教授每天奔波于宿舍、食堂、教室三点一线,反复斟酌、修改教案,积极与学生沟通、关注学生感受。四十余载的光阴,只因热爱可抵岁月漫长,只因责任可抵困难重重。张教授将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使命化作一颗明珠,久居于心,不为世扰,照亮其前行之路,守护其内心山河。


相互见证,休戚与共


谈到学生时期的青葱岁月时,张平教授说:“作为一名学生就要做好学生该做的事,然糠照薪,争取取得好的成绩。”学生时的张平将那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视若珍宝。别人学一个小时,她就会学三个小时,甚至有时会牺牲午休时间去学习。当时的学习设备远没有现在这么便捷,张平利用身边有限的学习资源一遍遍听磁带、一遍遍大声朗读、一遍遍模仿语音语调来纠正自己的口语。从听磁带音频,到记背单词,再到阅读法语原版书籍,她渐渐爱上了法语,沉醉于法国语言与文化的魅力。而精读课堂上“5分钟小老师”的安排,也极大地锻炼了张教授的表达能力,这让她今后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。


西外见证了她从青涩懵懂的青年成长为学识渊博的法语教授,她也见证了西外发展与变化的建设历程。她谈到,当初的西外老校区只有一栋教学楼,仅开设六个本科专业,不到六百名学生。图书馆的藏书数量有限,教学设施也十分简陋。而如今,西外修建了新校区,拥有了亚洲最大的连体教学楼和口译、听力等各种实验室,开设了六十个本科专业,教学层次跃升。“西外以一个飞跃的速度在发展,在前进,而且发展得很快很好。”张老师的话语间流露着作为西外人的自豪与骄傲。


在回忆起初当教师的时期,张教授坦言,西外众多优秀的老教师都深深地影响了她,特别是当时的张治平老院长。虽然张院长不懂外语,但他会走进每个教室听讲,“我讲法语他听不懂,但是他依然坚持去听我的课,这对我们年轻老师而言是一种无形的鼓励。”张教授现在回忆起来,依然觉得倍受鼓舞。


在工作中,张平教授始终保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。2004年学校参加全国第一次本科教学评估时,作为单位的负责人的张教授每日早出晚归,全心全意准备材料。那年,她的女儿即将参加高考,但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负责,她无暇给予女儿更多的关心与照顾。“我当时跟其他老师开玩笑说,我把你们都记得非常清楚,但自己女儿长啥样我都快忘了。”说起这段经历,张教授并无任何抱怨,“我做了这个单位的负责人就要对这个单位负责,对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负责,对学校负责。”


“是西外给我搭建了一个平台,我才能够在行政工作、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,否则我如何有机会发挥才干,做出贡献?外出做讲座,我的名字前面一定是西安外国语大学。”张教授的言语间充满了对西外的感激与感恩。


良师益友,诲人不倦


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,张教授不仅是课堂上兢兢业业的老师,也一直是学生口中和蔼可亲的“知心大姐姐”。经常有同学在闲暇时跑去办公室找她聊天,学生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眸里饱含着信任;外地学生放假回不了家时,张教授就会请他们去自己家,添上碗筷,围坐一桌包饺子,在欢声笑语中让远在他乡的学生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欢愉;传统节日里她会买些小点心,请大家坐到办公室里热热闹闹地分食;当学生遇到学习和毕业后去向等困惑时,她会和学生促膝长谈,耐心解答。在教师节时,学生们也会给她送上鲜花、自己织的围巾和家乡的香囊,这是一种真挚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
谈及此处,张教授眉眼间是掩不住的笑意:“给学生帮助,看到他们成长,这就是一种幸福,一种满足。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应像对自己孩子的爱一样,是无私的,是春天般温暖的,是给予他们力量的。”


张教授的亲和让很多同学毕业后还时常和她通话,有时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。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通来自远隔万里的非洲的电话,电话一接通,是一个毕业二十几年的学生。“我当时以为学生遇到什么困难了,谁知电话那头说‘

张教授的亲和让很多同学毕业后还时常和她通话,有时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。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通来自远隔万里的非洲的电话,电话一接通,是一个毕业二十几年的学生。“我当时以为学生遇到什么困难了,谁知电话那头说‘张老师,我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。’听完他的话,我真的很感动。”老师关爱学生,学生心里也装着老师。在她看来,教师照亮别人,但是不能燃尽自己,要活到老学到老,这样才能更持久地照亮学生,永远在学生的身后支持他们。


张平教授站在时间的路口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挥手再见,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带着张平教授的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,继续前行。


丰羽西外,展翅世界


陪伴西外走过风雨四十载,张平教授对校园、对学生都饱含着深沉热烈的情感。“丰羽西外,展翅世界,你的翅膀在西外长得很结实,你才能飞得更高,飞得更远。”在张教授看来,每一个西外学子都是优秀的,她真心地希望每一学生都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,各自奔赴自己的未来,同时肩负责任、心中有光,走出校门,服务国家。“愿同学们行而不辍、未来可期,阅尽千帆,归来仍是少年。西外是学生的家,总有一扇窗户的灯为你们亮着。” 


“我的生日是12月9号,西外70岁,我66周岁,我和西外同庆生。”在提及校庆时,张平教授脸上有着止不住的荣光。西外的每一步脚印,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,离不开学校几代人的辛勤工作。今天的学校在教学、科研又上新台阶。“希望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,祝贺我们的学校生日快乐!”张教授的眼中闪着亮晶晶的光彩,带着真挚的殷殷期盼。